漳河发源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腹地,由清漳河、浊漳河和漳河干流三部分组成。清漳河上游分东、西两源,其东源发源于晋中昔阳县漳槽村附近;西源发源于和顺县西部的八赋岭。浊漳河上游分北、西、南三源,其西源发源于沁县西北之漳源镇安高岭;南源发源于晋东南长子县西发鸠山;北源发源于榆社县北部西河口村。清漳河、浊漳河两支入涉县境后,在合漳村汇流后称漳河。 清漳河自郭家村北入邯郸境至合漳村长约61公里;浊漳河自张家头村西入邯郸境至合漳村长约21公里。漳河自西而东,横贯磁县、临漳县、魏县、大名县,在馆陶县徐万仓村与卫河汇流,其间河道(合漳至徐万仓)长189公里,流域面积1.91万平方公里,其中控制邯郸境内流域面积2863平方公里。现漳河河道是1942年南上村决口改道后形成的。1944年,抗日政府领导群众修筑临漳、魏县堤防,并确定北堤为主堤。1947一1949年继续修筑,标准为比1948年洪水位超高1米。1954一1956年相继复堤。1959一1970年在漳河上游修建岳城水库。1963年特大洪水后又修筑堤防,达到当前堤防规模。现左堤自磁县高庄至徐万仓全长99.76公里,堤顶高程为85.16一46.42米,顶宽8米。1997一2001年,对漳河干流京广铁路以东至魏县南上村河段进行了系统整治,主要包括堤防整修、险工处理、建防浪林带、建避水楼房及建撤退路等。漳河两堤间距极不规则,特别是临漳县境内河段,由于河槽滚动,塌岸坍堤,形成堤防弯曲。堤距宽窄不一,约在900一5800米之间。其中魏县境内比较顺直的河宽约2000米左右,进入大名县境内堤距渐宽,最宽的万堤段达5800米,最窄处临漳砚瓦台段仅860米。 漳河干流起点三漳洪流处涉县合漳村 漳河河道变徙频仍。西汉以前,漳河属黄河水系。王莽始建国三年(11年),黄河南徙至沽化附近入海后,属卫河支流。隋炀帝开凿永济渠后,漳河作为南运河的一条支流,纳入了海河水系。汉献帝建安十八年(213年),“魏太祖”(曹操)凿渠,引漳水东入清、洹以通河漕,名曰“利漕渠”。 据《水经注》记载,北魏以前,漳河故道以西未见故道残留,牛河、涧河、渚河仍能汇入漳河。元以后也未见漳河北徙邯郸的记载。从唐代一些诗人如李白、白居易、岑参等曾到邯郸,东临漳河吟诗作赋,宋代且有漳河决口淹永年城的记载进行印证,磁县至邯郸漳河故道应在北魏以后至宋代约900年时间内形成,这一时段内,漳河曾在成安吴村西南向北决口改道,北流经原邯郸县南堡、兼庄,在东填池村折向东,又经永年姚寨,在永年城附近沿现今滏阳河下流。漳河在归故道的时期中,曾在原邯郸县小北堡的长坑附近决口向东北流,留下现在张庄桥分洪道利用的支漳河故道。从元代初至民国三十年(1941年),漳河在临漳三台附近曾五次大迁徙。 支漳河小西堡乡前未寨村段 漳河两岸引水灌溉历史悠久,战国时,魏文侯二十五年(前421年),西门豹带领民众在漳河上游修建了引漳十二渠,可灌田3000多公顷。其后史起亦曾凿渠灌溉民田,至魏河内富足。东汉建安九年(204年),曹操败袁尚取邺城后,开利漕渠,以灌田、航运兼城市供水。清康熙年间,磁县岳城村民在岳城镇西乐毅冢附近开凿公益渠,即为现在民有渠前身,灌溉滩地20多公顷。民有灌区为河北省第二大灌区。1942年在八路军一二九师和边区政府领导下,在清漳河上游开挖漳南渠,灌溉农田200公顷。 支漳河位于邯郸城区东南部,系滏阳河的分洪道,建于上世纪50年代,总长31.33公里,起点为滏阳河张庄桥分洪闸,途经原邯郸县南堡、兼庄、代召流入原永年县,在永年县莲花口汇入滏阳河。古漳河水猛沙多,以善淤、善决、善徒而著称。流经永年的故道,走水时间,向不稳定,旧志载:“(宋代)漳水决口,水注洺州城(广府)。”光绪《县志》记载:“漳河故道在滏河之南,漳源有二,至河南涉县合流东行,经磁州、邯郸入永年境。旧志:明永乐九年,漳河决张固村,与滏阳合流。万历二十八年,给事中王德完言,漳决高家口,经广平、肥乡、永年至曲周入滏阳水,是有明一代,漳在县境之明征。顾迁徙不常,与滏河分而复合,其故道今可见者距滏远或十余里,近亦数里,唯郡城东桥村民尚指为当年漳滏合流之所云。” 支漳河与滏阳河在莲花口村处交汇 支漳河(故道) 支漳河位于县东南部滏阳河以南,是漳河最北边的一条分支故道。也叫干漳河沟。该河在吴良寨村以上分为两股,西股自邯郸县罗城头村向东北流,经南上宋、小裴堡入永年县沙屯、北中堡。到东、西沿堡村变三、四小股并列河道且向东北流至吴良寨;东股由成安商城、二祖村向北,经邯郸县范庄、吕家堡,过肥乡辛安镇入本县东沿堡。到吴良寨村北,与西股汇为一支并继续流向东北。再经西官寨、小西堡、李胡寨、甄庄等村,于曲周县塔寺桥人滏阳河。 支漳河小西堡乡前未寨村段 古漳河水猛沙多,以善淤、善决、善徙而著称。流经永年的故道,走水时间,向不稳定。旧志载:(宋代)“漳河决口,水注沼州城(今广府镇)”。据清光绪三年《永年县志》 载:支漳河最后一次走水时限,为明万历二十八年(1600年)至清康熙二十三年(1684 年)。历时84年之久。康熙二十三年后,漳河改走南道,由此废为故道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,为解决滏阳河防洪排涝,对支漳河故道进行了一系列改造。 西股上段开挖成滏阳河分洪道——支漳河分洪道;东股上段开挖成生产团结渠。下段仍称支漳河(也挖成排涝河道,亦称小漳河)。河槽宽5米,深5米,基底为粘土结构。在本县境内流长17公里。 支漳河小西堡乡东马庄村段 小漳河在哪呢?据乾隆本《顺德府志》:邢台广宗县有小漳河,“按旧志在城南5里,今废。”南和有“白鹭潭,在徐家庄南一里。水势潆洄,岸多柳。时有白鹭波际翩跹,故名。捕鱼者每得古器,似商周法物。今废。”平乡县有“落漠水,在城西五里,即古薄格(落)津。 洺河分流也,下合滏阳河。”邢台任县有刘累河,“一名小漳河”。 “由广平府永年县经(广平)府城北堤,东(北)下南和,至本(任)县刘累村,西入沙洺河。” 支漳河东马庄桥 永年县地名志载小漳河位于原永年县东南部,其上游是生产团结总干渠(滏阳河分洪道),自赵寨起,流经小西堡、西河庄、两个乡,从甄庄出境入曲周县,在原永年县境内长度17公里,河槽平均宽5米,深6米,基底为粘土结构,排涝面积达61.2平方公里。小漳河原是支漳河故道,1957年兴建永年洼滞洪区时,该河自赵寨分为两段,下段称小漳河。 |